别让算法管理寒了“打工人”的心
前段时间,杭州某科技公司利用高科技坐垫“监视”员工的事引发热议,舆论的喧嚣还未散去,这两天朋友圈又被一篇《我的领导不是人》刷了屏:
在某大型电力集团,记者借了一张员工卡刷门禁、乘坐电梯、工位打卡、食堂用餐、超市购物等,结果发现,这些活动的准确时间和消费金额,都被公司人力平台“记录在案”;在某民营建筑公司,“电梯的摄像头和OA系统关联,还有录音设备”,员工在电梯内都不敢开玩笑……
这是一篇扎实的调查报道。调查显示,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引入了复杂的OA算法管理系统,直接与绩效挂钩。这套系统可谓无孔不入,画面识别工作状态、员工心率、呼吸、坐姿、疲劳度等所有数据尽揽无余,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,连员工去厕所的时间都被以秒计时并与绩效挂钩。
在关于996加班、大小周工作制、互联网大厂的讨论中,人们更关注加班、绩效、强度等问题。这篇报道,则揭露了那些让劳动者疲于奔命的工作细节,公司内越来越智能但也越来越冰冷的管理流程。
对企业来说,将管理流程通过算法实施,无疑更高效精准,也能够降低管理成本;但对于一线的普通员工却苦不堪言。“管理就是数字”,在不断升级的管理手段面前,员工俨然成为赤裸的数据孪生体,个人隐私被一览无余。这已经不是“非人性化”管理的问题,不少涉及数据搜集、智能监控的环节,应该接受法律的审视。
更关键的是,失去对自己身体掌控权的员工,真能尽心尽力、心甘情愿地工作吗?恐怕这种监工手段与提高工作效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。
工作时间去公司楼下买个饭团,不意味着工作不积极;在卫生间多待几秒,也不能和偷懒划上等号。摄像头前的“不完美”,不一定代表着身为员工的不合格。在严苛的管理下,不仅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,反而会导致员工的压抑、不满情绪。
人不是机器,生活不只有工作。在企业管理者与技术的共谋之下,员工完全成为工作的附庸,劳动从自由自觉的活动“异化”为强制性行为,并最终造成人的异化——在劳动中我们不再感到幸福。
数据是冰冷的,人心却是火热的。智能管理尽管冠以“智能”二字,却也逃不脱工具理性、机械性的困境,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永恒存在。用冰冷的机器和数据衡量劳动、衡量员工,终究会寒了“打工人”的心。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-
追觅机械臂洗地机销量突破21万台!创新家居清洁新体验 2025-03-21
-
海信网络科技最新宣传片流出,智慧城市原来这么酷…… 2025-03-21
-
当所有汽车还在专注于地面驾驶,比亚迪已经乘着灵鸢系统飞上了天 2025-03-21
-
科技巨头强强联合,比亚迪携大疆联合发布灵鸢系统 2025-03-21
-
面对52万元的小米SU7 Ultra,当初自信点赞的保时捷还笑得出来吗? 2025-03-21
-
特斯拉残血版FSD入华,丑话说在前面,不出意外的话,大概率会凉 2025-03-21
-
当理想高管暴捶山海经式自研,行业对技术溢价的渴望已焦灼难耐 2025-03-21
-
奕派007,价格仅有小米SU7一半,新能源轿跑里的“价格屠夫” 2025-03-21
-
欧美日韩车企重返俄罗斯,中国汽车被点名停售,两者有无强关联? 2025-03-21
-
东南亚汽车战事:300台小鹏X9纯电MPV进发泰国背后的产业大变局 2025-03-21